石小梅
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,國家一級演員,中國戲劇梅花獎、文華表演獎得主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傳承人。
1967年畢業于江蘇省戲劇學校。原工貼、旦,后在匡亞明先生主持下,拜沈傳芷、周傳瑛、俞振飛為師,工小生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“長期潛心昆曲藝術成績卓著的藝術家”稱號,獲江蘇省首屆紫金文化榮譽獎章等。
主要代表作品:折子戲《牡丹亭拾畫叫畫》《桃花扇題畫》等;全本《白羅衫》《桃花扇》,精華版《牡丹亭》等。

走近石小梅,你會發現,她的整個藝術生涯是由學藝——拜師——演藝——授藝四個階段貫穿起來的。
學 藝
她生在上海,長在蘇州。家中父母,都與藝術無涉,也就談不上文藝細胞的遺傳。奶奶隔三岔五會帶上小小的她,去蘇州某戲院看紹興戲(越?。?。她藝術的苗芽,是否在那時便已種下了呢?因為她嗓子條件不錯,音準也好,小學老師推薦她去了蘇州業余的音樂學校學唱歌。1960年,她考上戲校,成了昆曲班的學生,那時的她對于昆曲的發源、特色、唱法……還一概懵懂。但她最喜歡上練功課,而且從不覺得苦,每天都認真完成課上的動作,也因此,她逐漸比別人走前了一些。
從20歲到30歲,她在昆曲藝術表演上打下了良好基礎,學到、排到更多的戲,還遇上了她人生的知己、她的丈夫張弘和她的恩師沈傳芷先生。她藝術的新生,也由此開始了。
昆劇《白羅衫》石小梅趙堅 龔隱雷
拜 師
上世紀80年代,她結識了生命中的“貴人”: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。因為匡校長對昆曲的愛好和對年輕演員的愛惜,她有了拜三位先生:沈傳芷、周傳瑛、俞振飛為師的機會。他們傳授給她很多昆曲經典折子戲,特別是沈老師。
沈老師總共教給她近20個戲。教她第一出戲《琴挑》時,他年近八十,還中過風,一條腿已經不能正常行走。然而【懶畫眉】短短一支一分鐘的曲子,他不厭其煩,光身段就做了五次。不只這個戲,他教她的每一出戲,無不如此。老師還會拿出私藏的小折子讓她抄下來學習。就這樣,沈老師一對一地將他幾十年對昆曲的理解和教學的經驗,全部教給了她。這便是“傳授”,口傳身授。

石小梅與周傳瑛(左一)、俞振飛(左二)、沈傳芷(左三)三位先生合影
演 藝
幾十年學藝道路上的艱辛、快樂、痛苦、磨練……,成就了她日后在舞臺上的光彩奪目。
1988年,她攜《西廂記游殿》《桃花扇題畫》去北京演出,并獲得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。當她把梅花獎獎盤帶去給匡校長看時,他只笑著對她說:“小梅,你今后的路還很長。這只是個起點,千萬千萬不要驕傲?!彼斡浝蠋焸儗λ慕陶d,在演藝過程中創作出了眾多經典角色,如在昆曲《桃花扇》中飾演侯方域,獲得了第八屆文華表演獎;她還在《白羅衫》中飾演續繼祖,這是她與丈夫張弘商量,在《白羅衫看狀》的基礎上,將該劇向兩端延展,形成的一部全本大戲,迄今為止,這部作品舞臺演出逾百場……,除了傳統昆曲,她甚至還嘗試了在現代歌劇《試妻》中,以昆曲演角色。

石小梅、裘彩萍《白羅衫井遇》劇照
授 藝
“前輩老師們以其經驗與創造,不斷豐富著昆曲的庫存,像這樣的事,我能不能也做一點呢?”帶著這樣的想法,石小梅一直走在傳承與發展昆曲藝術的路上。
石小梅退休后,教學傳承不輟,并于2011年成立石小梅昆曲工作室,旨在著力于昆曲劇目的整理與挖掘。
2018年4月4日晚,江蘇省文聯和省劇協“一脈相承”戲曲傳承工程的第10場,是石小梅傳承專場演出。石小梅師徒四人在全本大戲《白羅衫》中演同一出戲的不同折中的同一個角色徐繼祖,獲得了戲迷交口稱贊。
石小梅接受采訪表示,“在同一個大戲、同一個人物身上傳承過程的遞進。我把老師的戲傳下去了,我很自豪,也很欣慰。雖然目前我們呈現在舞臺上只能是三代人共同演繹,但它實際上是聯系起了我們四代人的血脈,這是非常有意義的?!?/p>

省文聯“一脈相承”戲曲傳承工程昆曲名家石小梅
傳承專場演出
從學藝到拜師到演藝再到授藝,之于昆曲的傳承,石小梅一直走在路上,從未停歇。